中國青年報客戶端8月21日報道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,報道內容如下:
走進西藏,江蘇師范大學“青春小馬”實踐團21天架設語言連心橋
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(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周呈宣)“普通話讓我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!”在西藏山南市瓊結縣一間明亮的教室里,藏族大學生次央帶領當地孩子寫下的這句話,她是江蘇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“青春小馬”實踐團的一員。
2025年7月20日至8月10日,這支由12名藏漢學生黨員、志愿者組成的隊伍,積極響應教育部、團中央“推普助力鄉村振興”號召,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種子播撒在雪域高原,更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獨特優勢,創新探索“推普+思政”融合育人模式。
志愿者教授當地學生學習普通話。受訪者供圖
在瓊結縣社區活動室,一堂別開生面的“語言思政課”正在進行。實踐團成員精心選取《天寶》《長津湖》等紅色革命經典片段,當銀幕上戰旗獵獵、戰士們浴血奮戰的畫面出現時,孩子們眼中閃耀光芒,情不自禁地用新學的普通話呼喊:“紅旗!是我們的人!”這一刻,語言與情感同頻共振。
面對不同年齡段藏族兒童的語言基礎差異,實踐團以“精準”破題,借“科技”賦能,打造分層分類的“推普+”解決方案。線上,“青春小馬”團隊依托云端課堂,實踐團以漢族成員為主講,精心設計“推普+愛國”主題課程。創新的“聲音大偵探”游戲備受青睞:孩子們化身小偵探,專注聆聽音頻,對照任務卡揪出發音“小怪獸”并記錄修正。寓教于樂的游戲化設計,悄然提升了發音的標準度與學習的主動性。線下,實踐團成員充分尊重并融合藏族文化,策劃了趣味盎然的“藏漢詞匯對對碰”。“中國”“扎西德勒(謝謝)”“老師”“學校”這些日常詞匯在互動游戲中成為藏漢孩子心靈相通的密碼。
“我叫旦增念扎!”“我是卓瑪!”在動手實踐環節,孩子們高舉親手制作的藏漢雙語姓名牌,用尚顯生澀卻充滿自信的普通話大聲介紹自己。姓名牌上,藏文名字的優美線條與漢字名字的方正結構相映成趣。實踐團還實施了分層指導。鼓勵書寫能力強的孩子自主創作、精心美化,對年幼的孩子則手把手開展姓名書寫專項教學。手抄報繪制環節,孩子們以“普通話·我的家·我的國”為主題,用畫筆描繪雪山圣湖、牦牛牧場,用稚嫩的漢字書寫對家鄉的眷戀與對祖國的祝福。
“我們充分發揮學院的理論與實踐優勢,將‘推普+思政’實踐打造成行走的、浸潤式的思政金課。”實踐團指導教師、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文雯說。
報道鏈接:http://news.cyol.com/gb/articles/2025-08/21/content_YOKX9wImpJ.html